WFU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艾灸對慢性腎病有甚麼療效?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看中醫,常常會害怕吃中藥會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腎臟功能更加惡化。幸好中醫還有非藥物治療,艾灸由於疼痛感少、病患接受度高,是很好用的方法。但是艾灸對於慢性腎病有甚麼幫助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回顧三篇2016年新發表的論文,了解艾灸治療慢性腎病的療效。

艾灸降低蛋白尿


第一篇文章是由中國廣東省中醫院的鄧特偉醫師帶領的團隊,發表於臨床腎臟病雜誌。研究徵求了 59 位第二級或第三級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兩組都接受標準的西醫治療,以及低鹽、低脂肪和優質低蛋白的飲食,但治療組多接受每天一次的艾灸治療。

兩組都在治療前與治療 30 天後接受評估,項目包含有:
  1.  24 小時尿蛋白總量:正常人每天會從尿中排泄微量的蛋白質,但是慢性腎病患者因為腎絲球受損,會自小便排出更多蛋白質,若一天排出超過150 毫克 (mg) 以上就稱為「蛋白尿」,尿中蛋白質總量越高表示身體流失的蛋白質越多。
  2. 顯微鏡視野下的紅血球數量:在正常狀況下,一般人尿中每個高倍顯微鏡視野下,紅血球數量不應該超過 2顆,數量越多表示血液流失速度越高。
  3. 血液中的肌酐酸 (Creatinine) 濃度:肌酐酸是人體每天都會產生的代謝廢物,經由腎臟過濾排除,因此可以做為腎臟功能的指標,數值越高表示腎臟功能越不好。男性的正常值約是 0.7-1.5 mg/dl,女性略低約是 0.5-1.2 mg/dl。
  4. 腎絲球過濾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腎臟功能最直接的指標,分數越低表示腎臟功能越不好,也用作慢性腎臟病的分期,eGFR大於 90 但是有蛋白尿等徵狀為第一期、60 - 89為第二期、30-59為第三期、15-29為第四期、若小於15則是最嚴重的第五期,許多這個階段的患者需要洗腎治療。




艾灸治療一天一次,每次 15 分鐘,持續 30 日,艾灸的穴位以人體前中線上的任脈穴道為主,由上到下依次為中脘穴 (RN12)、神闕穴 (RN8)、關元穴 (RN4)、氣海穴 (RN6),以及腎經的湧泉穴 (KI1),具有溫陽益氣、培腎固本的效果。




經過 30 天的治療,治療組與對照組的24小時蛋白尿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治療組平均下降 600mg 的幅度更加明顯,且相對於對照組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在顯微血尿方面,治療組的尿中紅血球數下降,而對照組反而上升,但沒有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治療組的血中肌酐酸濃度在療程結束後反而略微上升,對照組則略為下降;腎絲球過濾率兩組均有上升,但是對照組上升的比率較高。不論是肌酐酸濃度或是腎絲球過濾率,兩組之間的差異都沒有達到統計顯著。




艾灸降低腎臟血管阻力


第二篇論文是由岐阜大學醫學院心臟科的松本-宮崎潤教授,發表在整合與替代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研究收錄了 60 位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分派進入艾灸組與假艾灸的對照組,一個月後再進行交換。最終共有 43 名患者完成研究。

研究結果在艾灸前、艾灸後測量一次,經過十分鐘再測一次,測量的項目包含有:
  1. 都卜勒超音波測量腎臟血液流速,包含收縮期峰值速度 (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張末期速度 (End-diastolic velocity, EDV),以及平均速度(Mean velocity, MV)。並計算出腎臟動脈阻力指數(Renal arterial resistive index, RI),計算公式為 (收縮期峰值速度 PSV- 舒張末期速度EDV) / 收縮期峰值速度PSV。腎臟動脈阻力指數可以做為慢性腎臟病惡化的指標,並用於監控血管受損狀態,指數越高表示惡化越嚴重。
  2. 基本的生命徵象:包含血壓,心跳速率與體溫。





艾灸治療的穴位是背部的腎俞穴 (BL23),採用的是艾柱間接灸法,每次四分鐘,連續進行三次,對照組採用單盲操作,在治療的同時間在病床旁邊燃燒艾條,產生煙霧以讓患者無法分辨自己是否再接受艾灸治療。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艾灸前的腎動脈阻力指數沒有差別,但是在接受艾灸後阻力下降,再經過十分鐘後進一步降低,相對於治療前差距達到統計顯著。




研究者進一步將病患依照慢性腎臟病患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使用腎素-血管收縮素抑制劑藥物(新一代的降血壓藥)作分組分析,發現不論是在輕度(第一級到第二級),或是重度(第三級到第四級)的慢性腎病患者,艾灸都能夠減少腎臟動脈阻力;對於服用腎素-血管收縮素抑制劑患者,艾灸也顯示出降低阻力的效果。





由於腎臟動脈阻力指標是由收縮期與舒張期的流速計算出來,研究者進一步比較艾灸前後的流速變化,發現雖然收縮期、舒張期與平均流速均有下降,但只有收縮期峰值流速有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在艾灸治療後,慢性腎病患者的收縮壓與每分鐘心跳數都下降,但只有心跳數降低的幅度達到統計顯著差異;舒張壓則呈現微幅上升的趨勢,但也沒有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艾灸改善腸胃道症狀與生活品質



第三篇研究由中國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何穎華與馬偉忠兩位醫師發表在實用中醫藥雜誌,探討艾灸對於重度慢性腎病患者的腸胃道症狀是否有效果。研究募集了 60 位重度(第四級到第五級)且有腸胃道症狀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排除正在洗腎的患者後,隨機分成艾灸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都接受常規的西醫治療(包括控維持酸鹼度與電解質平衡,治療腎性貧血與副甲狀腺素功能亢進,控制血糖、蛋白質、熱量攝取量),艾灸組則接受每天兩次、連續14天的治療。

評估的項目包含有:
  1. 胃腸道症狀評定量表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rating scale, GSRS),評估患者的疼痛、消化不良、腹瀉、便秘和軟便劑的使用劑量和頻率,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胃腸道症狀越少。
  2. 短版腎臟生活品質量表 (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 KDQOL-SFTM),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品質愈好。
  3. 兩種胃腸道內分泌胃泌素 (Gastrin) 、胃動素 (Motilin):這兩種激素可以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腸胃平滑肌收縮、胃腸道蠕動,但是慢性腎病患者因為尿毒素過高,會導致這兩種激素過度分泌,引起胃酸過多、食慾減退、腹部脹氣等症狀,研究者希望可以了解艾灸改善腸胃道症狀的機轉,是否與調控胃腸道內分泌激素有關。





艾灸治療每天兩次,每次 30 分鐘,持續14日,艾灸的穴道位於人體前中線上的任脈,由上到下依次為中脘穴 (RN12)、神闕穴 (RN8),氣海穴 (RN6)、關元穴 (RN4)。





經過兩週的治療後,兩組患者的為腸道症狀都有改善,但是艾灸治療組的幅度更高,且有達到統計顯著差異;生活品質量表也發現類似的傾向,兩組都有改善但是艾灸組的效果更好,且有統計上的差異。





兩組患者的胃泌素 (Gastrin) 與胃動素 (Motilin)均有明顯下降,但是艾灸後下降的幅度更大,顯示艾灸可能昰透過調節腸胃道內分泌激素來減少慢性腎病患者的腸胃道症狀。





結論


艾灸可以減少慢性腎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生活品質與腸胃道症狀、降低腎臟血管阻力。而且並沒有藥物治療需要代謝而加重腎臟負擔的副作用。


原始論文


  1. 鄧特偉、唐芳、鄧麗麗、林靜霞、彭鹿、汪玲珍:溫陽固腎灸干預慢性腎臟病患者蛋白尿的療效評價。臨床腎臟病雜誌 2016;(6):336-339
  2. Matsumoto-Miyazaki J, Miyazaki N, Murata I, Yoshida G, Ushikoshi H, Ogura S, Minatoguchi S.Traditional Thermal Therapy with Indirect Moxibustion Decreases Renal Arterial Resistive Index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6 Apr;22(4):306-14. doi: 10.1089/acm.2015.0276. Epub 2016 Mar 16.
  3. 何穎華、馬偉忠:艾灸腹部經穴對慢性腎臟病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實用中醫藥雜誌 2016;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