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中醫能⼒導向的醫學教育(CBME) ─ 居家會診住院穴位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核心能力框架



本課程屬於中醫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的《中醫居家、機構與住院照護》課程大類,課程目的是幫助中醫師在居家、會診、住院病患中能夠熟練運用基礎針灸穴位,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課程旨在提升以下核心能力:

  1. 臨床知識:理解和掌握常見穴位的定位、功效及其對病患的作用。
  2. 診斷治療:能夠鑑別適用於不同病症的穴位,並進行有效的針灸治療。
  3. 臨床技能:熟悉並能夠正確操作針灸穴位,根據病患的反應調整治療方案。
  4. 溝通協作:能夠清晰地與病患及同事溝通針灸治療方案,解釋治療目的和期望效果。


學習目標設定



  1. 理論知識:中醫師應能描述主要針灸穴位的定位方法。能解釋各穴位的主要功效及適應症,能說明不同穴位在居家或機構臥床病患中的應用方法。
  2. 診斷能力:中醫師應能根據病患的症狀選擇合適的針灸穴位,且能選擇適當的針灸手法來治療不同的臨床症狀。
  3. 臨床應用:中醫師應能正確操作針灸針具,熟練進行針灸操作,且能有效評估針灸治療效果,並根據病患反應進行適當調整。


考核學習成效


  1. 考試測驗:課程開始和結束時進行選擇題測驗,評估中醫師對主要穴位的定位、功效及適應症的理解。
  2. 案例導向學習討論表 (Case-based Discussion, CbD):選取臨床實例,讓中醫師討論病情、診斷過程及穴位的選擇。教師根據中醫師的討論,評估其臨床思維能力和針灸應用能力,並指導改進。
  3. 直接操作觀察 (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 DOPS):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在實際操作環境中直接觀察中醫師進行針灸操作。根據標準化的DOPS評估表,對中醫師的操作技能、衛生與安全措施、與病患的溝通等方面進行評估。


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五階段要求



  1. Level 1 (只能觀察,不能動手執行): 學生只能觀察指導教師或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針灸穴位的選擇與操作。學生需詳細記錄觀察到的過程和細節,但不能參與實際操作。
  2. Level 2 (可以在指導教師的直接、主動監督下進行活動): 學生在指導教師的直接、主動監督下,可以開始參與針灸穴位的選擇與操作工作。指導教師需在場並隨時提供指導和糾正,確保學生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3. Level 3 (可以在被動的指導下執行,指導者在學員有需要時可提供迅速的指導): 學生可以在被動的指導下獨立進行針灸穴位的選擇與操作,但指導教師需隨時待命,當學生有需要時可以迅速提供幫助和指導。學生需能夠識別並請求必要的幫助。
  4. Level 4 (指導者僅提供遠距離或事後的指導,學員可獨立完成活動): 學生能夠獨立進行針灸穴位的選擇與操作,指導教師僅需在遠距離提供指導或在事後檢查學生的工作並給予反饋。學生需展示出足夠的能力和自信來獨立處理評估工作。
  5. Level 5 (學員已達到可以對更資淺的學員提供指導的水平): 學生已具備豐富的經驗和知識,能夠指導和監督更資淺的學員進行針灸穴位的選擇與操作。學生需能夠清晰地傳授技巧,並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和指導,確保他人能夠正確完成評估工作。


課前測驗連結


在課程前先點擊上方的測驗連結,了解一下您對於這些方劑的熟悉程度!

線上學習連結

課程影片都放在上面的連結了,趕快點進去吧!


文字版課程內容


勞宮穴



勞宮穴在手掌心,握拳屈指時中指壓到的地方。
勞宮穴針灸會非常的痛,建議用按摩或熱敷的方式來刺激它。勞宮穴有提神醒腦的效果,對於照護者長期壓力與勞累下的持續疲憊,即使休息也難以恢復體力,出現肌肉疼痛和頭痛的患者,能改善長期壓力和疲勞引發的焦慮、抑鬱和情緒波動。

勞宮穴另一個作用,是可以改善成癮性止痛藥物的戒斷症狀,包含手腳冰冷、打冷顫和發抖,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和極度的疲勞感,以及焦慮和煩躁不安等等。常會合併使用合谷以及內關穴。


參考文獻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25424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989154/


魚際穴



魚際穴在手掌內面,大拇指後方,第1掌骨中點橈側。
魚際穴屬於肺經,可以改善呼吸困難程度,減少呼吸不順暢,稍微活動就容易喘、需要停下來大口吸氣,能幫上肺癌或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患。

魚際穴的另一個功用是能改善乾眼症患者眼部乾澀、搔癢、刺痛等症狀,並且可以提升眼睛表面淚膜的穩定性,促進淚液分泌。但需要配合眼睛附近的上星、攢竹、陽白、絲竹空、承泣穴。

魚際穴還可以改善腦傷病患的手部肌肉痙攣,減輕肌肉不自主的抽搐和痙攣,緩解緊張和僵硬,以及手部活動受限。常常會搭配谷穴、足三里、承山等穴。


參考文獻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22193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07061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643051/


陽溪穴



陽溪穴在手腕背側,大拇指後面,拇指翹起來時,會出現明顯的凹陷。
陽溪穴可以改善手腕的疼痛,腫脹與關節活動不利,特別是長時間的搬重物或是骨折過後的手腕疼痛,常常會搭配陽谷、陽池、外關、大陵等穴位。

陽溪穴也可以幫助腕隧道綜合症,俗稱媽媽手的病患,改善手腕和手掌的疼痛、麻木、刺痛感,尤其是在夜間或早晨醒來時更為明顯。常會搭配列缺和外關穴。

陽溪穴較不為人所熟知效果,是可以改善便祕與排便困難的症狀,特別是臥床久的病患,在動物試驗中也發現陽溪穴可以刺激腸道的蠕動。


參考文獻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77213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92945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820718/


後溪穴



後溪穴在手掌尺側,小指頭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握拳時會突起。
後溪穴最主要的作用位置在脖子,可以改善落枕引起的急性脖子痛,無法左右轉動、一碰就痛到不行的症狀。

後溪穴也能夠幫助脊髓損受傷患者,恢復他們的神經與肌肉功能,並減輕脊髓或神經根損傷引起的神經性疼痛。以及肌肉痙攣和反射異常。通常會搭配腳上的申脈穴。

後溪穴還可以改善頭暈,特別是良性陣發性眩暈發作時,感覺到自己或周圍環境在旋轉,以及伴隨的噁心或嘔吐感。通常會搭配百會、印堂、風池、外關、三陰交等穴。


參考文獻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53778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51018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247864/


內關穴



中醫穴位一分鐘,今天要介紹內關穴在臥床病患的運用。內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能夠減少噁心反胃,緩解末期患者因吞嚥反射變弱,或是口腔衛生不良,造成進食時的反胃或想吐的感覺。

此外,內關穴還能提升進食意願,減少餵食拒絕的情況,減少患者抗拒飲食,甚至亂丟食物或攻擊照護者的情形,也能夠讓患者吃的更香。

內關穴也能加速胃部排空,減少病人在進食後因消化或吸收食物能力減弱,導致胃腸道反應不良,如腹脹、腹痛或嘔吐等症狀。


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
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促進消化吸收,促進腸胃的排空,增加病患進食物量,減少營養不良帶來的衰弱,也可以配合上巨虛和下巨虛穴,效果更好。

足三里的另一個功能是減少肌肉消瘦,透過調控血中激素濃度和刺激肌肉再生來延緩骨骼肌萎縮,延緩病人因臥床導致肌肉快速流失。

足三里較不為人知的功能是,他能改善呼吸功能,增加潮氣容積量和動態呼吸系統順應性,同時顯著降低呼吸頻率、讓心跳不用跳的那麼快,病人也不會那麼喘。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它能減少瞻妄發生,減輕對鎮靜藥物的需求,並且減少病患的抗拒與混亂情形,幫助控制譫妄患者的攻擊行為。

此外,合谷穴可以提升清醒程度,改善病患昏昏欲睡的情形,促進個案對於時間及空間的把握程度,降低日夜顛倒及夜間混亂。

最後,合谷穴能維持上肢肌肉,配合足三里穴減少肌肉消瘦,維持手部的肌肉握力,延緩肌肉流失與伴隨的衰弱。


曲池穴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
它能和手部的八邪穴與腳上的八風穴配合,改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減少刺痛與灼熱感,並增加觸覺的敏銳度。

曲池穴也能降低腎臟衰竭病患的搔癢症狀,因為無法有效清除尿素和其他毒素積聚於皮膚上造成持續的刺激,再加上皮膚水分和油脂分泌減少而導致皮膚乾燥,可以用曲池穴配合三陰交與血海穴。

此外,作為大腸經的合穴,曲池穴能夠改善長期臥床病患的便秘問題,缺乏運動會導致腸道蠕動減慢,而肌肉力量下降則影響腸道推進功能,使得糞便排出變得困難。可以用曲池穴配合足三里與上巨虛穴。


太衝穴



太衝穴在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它能減少情緒震盪起伏,維持個案的穩定情緒,減少情緒暴躁易怒與不配合的情形,配合合谷穴形成開四關的配穴效果會更好。

太衝穴也能改善下肢循環,減少因為臥床活動量大幅減少,而出現的下肢循環不良,減少下肢疼痛、麻木,促進動脈血流。 可以配合三陰交穴及血海穴。

太衝穴也能維持血壓穩定減少因為焦慮激動成的血壓波動,特別是對於血壓控制不穩定的病患,能夠幫助它們穩定血壓。


關元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3寸處。
它能減少二便失禁,若病患因為大腦功能嚴重退化,導致大小便感知與控制不佳,刺激關元、氣海穴,額旁三線改善排便。

關元穴也可以提升呼吸能力,對於呼吸道嚴重感染導致的血氧難以維持,需要依賴氧氣或正壓呼吸,可刺激關元穴搭配膻中。

關元穴還能加速體力復原,對於元氣衰弱,體力下降而冷汗直冒,無力起身需要長時間躺臥休息,心臟輸出能力偏低。


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刺激它能減緩下肢肌肉的消瘦速度,配合足三里減少肌肉的萎縮與衰弱,維持下肢肌肉力量,最好能夠指導家屬於,針刺後搭配臥床運動訓練,可以發揮更好的效果。

陽陵泉穴也可以協助消化吸收,對於無法自行進食,而需要接受腸胃道灌食的病患,可配合足三里改善病人吸收情形,特別是有膽囊或膽道病史,陽陵泉穴能夠促進膽道的正常收放,減少結石與膽管發炎的症狀。

陽陵泉穴還能舒緩側面肌群,若病患長期臥床缺少主動翻身運動,會導致兩側協腋下、側腹與髖部的肌群緊繃疼痛,可刺激陽陵泉幫助放鬆緩解。


課後測驗連結



來測試看看您對於課程的熟悉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