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人類大命運是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的新作品,可以視為前者的續集,書中探討了人類面對的三大難題,以及計算機社會可能帶給人類這個種族的生存衝擊。

在台灣,許多的社會議題都有過劇烈的爭辯,從廢死、同婚、到台獨或統一都有各派人馬提出各種論戰,對於事情的觀點也充滿著許多歧見,但追根究底,很多的爭端都來自於對於知識與觀點的基本定位不同,導致爭吵變成雞同鴨講。

人類大命運中,作者很清楚的把人類曾採用的知識獲取途徑分成三種,讀完後豁然開朗,很多的爭端用這個角度釐清,就會發現彼此的認知是在不同向度上。此外,作者還梳理了人文主義的發源和演化,以及最終引發國家劇變與世界大戰的脈絡。

獲取「知識」的三大方式


在中世紀的歐洲,取得知識的主要公式是:知識 = 經文 × 邏輯

如果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人們會閱讀相關經文,並用邏輯來理解經文的確切含義。

舉例來說,學者如果想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就會快速掃過《聖經》裡的內容,尋找相關參考記述。有人會指出,《約伯記》第38章第13節提到,上帝「叫這光普照地的四極,將惡人從其中驅逐出來。」於是學者就會用邏輯推斷,因為這個世界有「四極」,一定就是個平坦的正方形;但另一位賢者不接受這種詮釋,要大家看看《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裡面提到「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這不就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追求知識的學者會花費多年時間,讀著愈來愈多的經文文本,不斷鍛鍊自己的邏輯。直到自己能夠正確瞭解文本的意義。

科學革命後的知識公式則非常不同:知識 = 實驗數據 × 數學

如果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蒐集相關數據,再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舉例來說,要測量地球真正的形狀,可以先在世界各地觀測太陽、月亮和行星。等到累積了足夠的觀測值,只要運用三角學,不僅能推斷地球的形狀,就連整個太陽系的結構也能推知。

在實務上,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科學家花費多年時間,在觀測站、實驗室和研究考察裡蒐集愈來愈多的實驗數據,不斷鍛鍊自己的數學工具,讓自己能夠正確解讀數據的意義。

這條計算知識的科學公式,讓我們在自然科學取得驚人突破,但是它有一個重大缺點:無法處理價值和意義的問題。

中世紀學者可以完全肯定謀殺和偷竊是錯的,也知道人類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遵行上帝的指示,因為經文裡就是這麼說的。但科學家不管有多少實驗數據、數學功力多強,都不可能證明謀殺是錯的。然而,人類社會如果缺乏這種倫理價值判斷,就無以維繫。

但人文主義的出現,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知識 = 經驗 × 感性

如果我們想知道任何道德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我們內心的經驗,並以最大的感性來觀察它們。在實務上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方法,建立在多年的經驗累積與鍛鍊感性,讓我們正確理解這些經驗。

經驗是一種主觀現象,有三個主要成分:知覺、情緒及想法。在任何時刻,我的經驗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五官與五感得來),我所感覺到的情緒(愛、恐懼、憂傷),以及一切出現在海中的想法。

而「感性」包括兩件事。第一,是注意到自已的知覺、情緒和想法。第二,是允許這些知覺、情緒和想法影響自己。重點是要對新的經驗抱持開放態度,允許新的經驗改變自己的觀點、改變自己的行為、甚至改變自己的個性。

經驗和感性會形成彼此加強的無限迴圈。沒有感性就無法經驗體會任何事物;沒有經驗體會各種事物,又無法培養感性法培養感性。感性並不是什麼能夠靠著讀書或聽演講來培養的抽象能力,而是一種實作技巧,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成熟。


人文主義三大流派


雖然所有人文主義教派都認為人類經驗是權威和意義的本源,但對於人類的經驗卻各有詮釋。人文主義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是自由人文主義 (liberalhumanism),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人,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聲音、永不重複的一連串經驗。因此,我們應該讓每個人都盡量自在的體驗世界,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個人能享有愈多自由,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更豐富、更具有意義。

不管在政治、經濟或藝術領域,個人的自由意志都應該比國家利益或宗教原則更重要。因此自由主義政治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自由主義藝術認為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自由主義經濟學認為,顧客願意買的就是對的。自由主義倫理認為,只要感覺對了,就該去做。

在宗教改革後,整個人文主義的思潮主宰了近代的發展,隨著人文主義的社會公信度及政治力量與日俱增,開始產生兩個截然不同的分支:社會人文主義(包括各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以及進化人文主義(以納粹為最著名代表)。

這兩個主要分支都同意自由主義的看法,也就是人類的經驗是意義和權威的本源,也都不相信有什麼超自然力量或神聖的法則經典。然而,兩者都認為自由主義對人類經驗的理解還有不足。自由主義認為,人類的經驗就是個人現象。但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常常感受到的是各種不同的事,彼此的欲望也有所衝突。如果所有的權威和意義都來自個人經驗,在彼此之間發生衝突時,又該怎麼辦?

社會主義責怪自由主義太過注重自己的感覺、不管他人的經驗。雖然人類的經驗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但世界上有幾十億人,每個人的價值都不下於我。社會主義則要人別再迷戀於自己和自身的感覺,而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他人的經驗。

社會主義主張要達成全球和平,方法並不是去歌頌每個人的獨特姓,而是要讓全世界的勞工都結合起來;想達成社會和諧並不是讓每個人探索自己的內在,而是要請所有的人先放下自己的願望,把他人的需要和經驗視為優先。

正因如此,社會主義並不鼓勵自我探索,而是主張建立強而有力的集體制度,像是社會主義政黨和工會,為我們解讀這個世界,並帶領人類走向更好的未來。如果做個比較:自由主義政治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自由主義經濟認為客戶永遠是對的;但社會主義政治認為黨能做出最好的選擇,社會主義經濟認為工會永遠是對的。

進化人文主義又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進化人文主義根源於達爾文的演化論,認為衝突是福不是禍。衝突能夠促成天擇,推動進步。畢竟,就是有些人比別人更優越以更優越,而在人類經驗有所衝突時,最優越者就該勝出。進化人文主義者認為,只要遵照這種進化邏輯,人類就會不斷變得更加強壯、更加優越,最後成為超人類。進化並不是到了智人就停止,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光是因為人權或人類平等之名,就去壓抑人類的最優越者,就不可能產生超人類,甚至可能導致智人退化、甚至滅絕。

這三種人文主義爭相與民族主義結合,進化人文主義在德國與大日耳曼民族主義結合後,催生了納粹德國的優越邏輯,最終引發了名為拯救實為侵略的二次大戰,在俄羅斯和蘇聯,社會人文主義與民族主義一樣漸漸結合,創造出了以黨領政,極端強調集體化工作與生活方式的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