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醫案助讀》心得

翁同龢為《柳選四家醫案》寫的跋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醫案助讀》是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的著作,教導臨床醫師怎麼樣讀醫案和寫醫案。我從進入臨床就開始寫醫案報告,至今發表超過20篇,但是對於如何從好的醫案學到東西,至今覺得還沒有很好的把握,有幸看到這本書中示範的許多方法。

醫案能讓我們學到甚麼?這大概是所有學者的疑問,醫案並不像課本一樣有清楚架構和完整理論,乍看之下東一篇西一篇的。但它能提供課本上最缺乏的東西「實務經驗」。正如孫思邈所說:「學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不治;用方三年,方知天下無方可用。」病人並不會照著書上生病,課本上的知識需要經過篩選與重組後,才能成為臨床可用的處方。


辯證關鍵



每個方劑都有相對應的適應症,例如麻黃湯有「麻黃八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大青龍湯症的適應症則是: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這兩個方劑同屬太陽病,因此有相同的發熱、惡寒、疼痛、無汗等症狀,在臨床上要如何辨別這兩個方劑的使用時機,就會非常的重要;而且這些症狀通常不會在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出現哪些症狀才算數,甚麼情況又適用「但見一證便是」,就只有透過醫案的模擬實戰才能理解。

醫案是連結課本裡規律知識與臨床上混亂症狀的橋梁。利用醫案學習怎麼樣抓住「辯證關鍵」是很有效的學習方式。書中舉的例子如下:

圓城和尚腹痛下利,脈沉緊,舌淡白。寒居七,食居三,當用辛溫酸收法。
四逆散各二錢五分  加薤白一兩五錢  五味子八分  薑炭一錢五分
                                                                                     《范文虎醫案》

這個醫案非常簡短,症狀只有三個:腹痛下利,脈沉緊,舌淡白。但是從第一個症狀「腹痛下利」就可以開始鑑別,傷寒論中可能的處方有:


  1. 如果是協熱利屬實的葛根芩連湯 (太陽病,桂枝湯,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因為是濕熱在腸腑,因此脈象應該偏滑數、舌色應紅且苔黃。
  2. 如果是協熱利偏虛的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符合舌淡苔白,但是脈象則應該沈細且遲。
  3. 如果是裏熱實的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則脈應沉實,且舌多乾焦。
  4. 如果是厥陰濕熱的白頭翁湯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則應該提到便中帶血,而且脈應該弦數且舌偏紅絳。


問題是病人的脈像沉緊且舌色淡白,與上面四種可能的鑑別都不符合。首先舌淡白就已經排除掉葛根芩連湯、承氣湯、白頭翁湯等實熱處方,脈沉緊又與桂枝湯加人參湯不合。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可能的病機。

由作者後面的推論「寒居七,食居三,當用辛溫酸收法」,可已發現作者認為脈沉緊的原因是寒氣與食積,因此用四逆散調氣解鬱(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並且重用薤白理氣通陽散結,再加少量五味子酸收、薑炭溫裏。


醫案怎麼讀?


黃煌教授介紹了許多閱讀醫案的方法,有順讀法、逆讀法等等,但我覺得收穫最大的還是比較法,透過比較同樣疾病的不同醫案,可以學到如何鑑別病機以及調整用藥。

黃煌教授舉例他從《臨證指南醫案》中,整理葉天士治療胃陰虛證的經驗。胃陰虛的症狀以不饑少納,內熱口渴為主,兼夾有便秘、嘔噦、唇赤舌乾。嚴重時亦可出現咳血。葉天士治療用藥則以甘寒或甘平藥物為主,如麥冬,石斛,沙參,生扁豆,鮮蓮子,大麥仁等,又可以細分成下列四種:


  1. 清養:適用於病後胃氣尚未甦醒,因此取用甘寒與微苦微辛之藥,以佩蘭、陳半夏麯、新會皮化濕和胃。
  2. 甘涼:適用於胃陰傷兼內有燥熱者,出現咳嗽、舌咽乾燥、喜涼飲、便秘、咳血等,用藥應純取甘涼之品,葉天士慣用麥冬、沙參、蔗漿、石斛、知母、桑葉等。
  3. 酸苦:適宜於肝胃陰傷者,宜用酸甘兩濟其陰並收斂橫逆肝氣,證見嘔惡,唇赤舌乾,眩暈等,藥用烏梅、麥冬、生白芍、石斛、生地、木瓜等。
  4. 甘緩:用於脾氣胃陰俱虛,多見神倦、食少、咳血、面色黃、脈空大等證,葉氏多以人參、黃耆、粳米、大棗、甘草以扶脾氣;北沙參、麥冬、生扁豆以養胃陰。
  5. 食療:除了對證下藥外,也會建議患者常服大麥仁、蔗漿、生扁豆、山藥、蓮子、粳米、大棗等甘平益胃的藥食同用中藥,緩慢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