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是 2007 年接受年輕記者與學者的採訪整理。
看這本書得時候,腦中ㄧ直想到到電影《教父》中的麥克・柯里昂:理性到近逼使自己冷酷,為了保護至愛的家人,不管作出甚麼樣殘忍的決定,付出多大的犧牲都會毫不猶豫。正如同李光耀自己說的:
我得到了甚麼? 強大的新加坡。
我犧牲了甚麼? 我自己的ㄧ生。
李光耀三十年的總理生涯,就是這樣兢兢業業的努力著,包括他自己所屬的人民群眾黨,雖然已經執政幾十年,贏得大選十幾次,李光耀始終覺有一天會被取代,因此他極力的督促體制化接班,頂住眾人不滿讓第一代提早交班;頑固的維持用人唯賢的原則,苛刻的給每ㄧ個將進入政府的人艱難的挑戰。因為他相信 - 唯有足夠優秀且正直強大的人,才可以在充滿威脅的區域中,繼續帶領新加坡走下去。
新加坡的「脆弱」跟「非正常」都來自於它太小,地理位置又太好。太小導致了他缺乏所有資源,糧食、甚至填海要用的沙子都得來自敵國,也讓他缺乏土生土長的人才,必須要大量吸引外國勞工,從白領到藍領、從高階公務員到家庭幫佣都迫切需要。大量引進勞工又導致了複雜的種族、宗教組成,以及各種族群間的磨擦。
既然大量開放移民是必須的,就會導致新加坡的人口組成在所有華人國家中是最複雜的,李光耀採取了幾種策略來凝聚不同族群:
- 以英語而非某族母語作官方語言:因為英語是外來語,不管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都沒有優勢,必須要重新學起,這也是世界語言讓新加坡人可以更方便的作生意,以及與外國人協作;
- 依照種族比例分配居住公共房屋:讓不同種族的人從小就習慣住在一起。這是李光耀的童年回憶,也是他特別希望能在下一代身上看到的,如果你跟不同種族、宗教的人一起長大,熟悉他們的觀念和作法,你會自然而然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 政府真正作到用人唯賢ㄧ視同仁:讓所有人相信如果你能幹,你就可以上好的學校、出人頭地,這點其實最難作到,需要系統化的設計並不斷修正錄取政府官員的方法、考試與面談內容,ㄧ但你稍有私心別人馬上就會看得出來。
李光耀成功的用制度、用人才、用教育打造了新加坡的優勢,讓這個甚麼都沒有的海島國家可以成為東南亞最成功的典範。
但是,李光耀在整個訪談中反覆的強調新加坡還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新加坡隨時處在極端的危險當中,因此沒有任何意氣用事或是放鬆的空間,只有每一步都走正確了才能確保最基本的存活,他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和新加坡的「脆弱」對抗。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一直處在週邊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威脅之下,侵略甚至滅亡的危機從未停歇,他也坦白的說他最擔心的就是下一代忘記鄰國的威脅。
李光耀根本就比柯P更愛講實話啊!
整個訪談中可以看到李光耀堅定的意志,對於事情的透徹洞查,以及完全不在乎得罪任何人的坦白他的意見。直接點名週圍的國家就是針對新加坡,各種圍剿手段大紕漏,不但直接嗆聲採訪的年輕記者,還把台灣南韓中國大陸日本歐洲美國的痛點通通講了ㄧ遍。
整本書有一種既視感,書中談到的問題正好都是台灣所面臨的困境,很值得身為台灣人想ㄧ想。
下面引述幾段我非常喜歡的內容:
談新加坡的危機與生存之道
「1991年8月9日我們國慶日當天,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武裝部隊在哥打丁宜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還進行空降操練。結果,我們一邊舉行國慶日檢閱禮,一邊動員我們的軍隊。我不認為他們有侵略我們的意圖,而是要嚇唬與提醒我們,乖乖接受我們在區域秩序中位居老么的現實。
我們需要一支精悍、強大與能幹的新加坡武裝部隊,不只是保家衛國,必要時還可以還擊。如果沒有如此強大的武裝部隊,我們面對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各種壓力時,將不堪一擊。
要維持這樣的武裝部隊,我們的經濟必須紮實,才不至於輕易受到外來危機衝擊。我們的經濟架構和它所吸引的服務業和工業領域必須不斷更新,為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國民提供更高技能的就業機會。
我們已成功吸引投資,所以必須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和區域引進移民和外勞。如果沒有這些移民和外勞,經濟機遇將與我們擦肩而過。錯過這些投資機會是愚不可及的。
每一項重大投資都在鞏固與開拓我們的經濟層面,萬一任何一個領域蕭條,我們才不至於深受打擊。我們必須確保進出新加坡的海道通行無阻,因此擁有強盛的海軍至關重要。
千萬別忘記,我們越繁榮昌盛,我們所處區域的人將會越加提防我們。一旦我們的經濟或軍隊變得脆弱,我們將岌岌可危。我們安全,因為我們紮實強壯。」
談與敵對國家的合作
「我不是主張我們之間因為社會和政治結構上的基本分歧而無法共事,我們可以並已經在合作。我們簽署的好幾項協定,至今還生效。為什麼呢?因為它們也符合馬來西亞的利益。這是理性與務實的國家運作的方式。我們不需要相親相愛才能互相合作。互惠互利雖無法澆滅情緒,卻可以調和它們。
納吉首相是個理智的領導人。他要和我們合作,因為他看到合作對馬來西亞有利。但與每個地方的政治家一樣,他也得顧及國內人民的情緒。他的馬來選民會否接受與新加坡的合作?針對那些對馬來西亞有利,卻也幫助新加坡繁榮的項目,他們能支持到什麼程度?每一名馬來西亞領導人都會記得這些問題。我們也不要忘記。」
沒有天然資源與便宜人工,要怎樣創造優勢?
「新加坡的問題是,面對擁有更多天然資源 、人力資源以及土地更遼闊的鄰國,我們要如何求存?經過深思熟慮並與同僚商議之後 ,我認為我們必須變得與眾不同。我們得有別於他國 , 否則我們就完了。
我們要怎樣使自己與他國不同 ? 他們的制度不廉潔,我們實施廉潔制度。他們的法律搖擺不定,我們按照法律辦事 。 一旦我們達致協議或作了決定,我們會嚴格遵守 。 我們也因此在投資者心中建立起誠信可靠的形象。
我們努力建造世界級的基礎設施、擁有受英文教育的世界級輔助員工。良好的通訊網路涵蓋海空、電纜 、衛星、現在還有了互聯網 ,我們因此與區域鄰國截然不同 。我們是個可靠的投資地點 。 這裡是法治社會,我們從不食言。我們確保國家穩定、工業和平,我們絕對值得信賴 。
你想到曼谷工作 ? 你能肯定機場會開放嗎 ? 你要去吉隆坡?雅加達?馬尼拉?當你有個貴重的器材,你會想寄放在哪裡 ?
如果你想到中國投資,可以,不過得由中國人出資一半,而公司歸你管 。 不過在新加坡,你可以全額投資和管理 。 埃克森美孚將額外投資 40 億美元設廠生産下游産品 。其總裁雷克斯 ・蒂勒森把整個董事局帶到這裡考察 。他邀請我會見董事局是為了什麼 ? 好讓董事局知道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我們要怎樣使自己與他國不同 ? 他們的制度不廉潔,我們實施廉潔制度。他們的法律搖擺不定,我們按照法律辦事 。 一旦我們達致協議或作了決定,我們會嚴格遵守 。 我們也因此在投資者心中建立起誠信可靠的形象。
我們努力建造世界級的基礎設施、擁有受英文教育的世界級輔助員工。良好的通訊網路涵蓋海空、電纜 、衛星、現在還有了互聯網 ,我們因此與區域鄰國截然不同 。我們是個可靠的投資地點 。 這裡是法治社會,我們從不食言。我們確保國家穩定、工業和平,我們絕對值得信賴 。
你想到曼谷工作 ? 你能肯定機場會開放嗎 ? 你要去吉隆坡?雅加達?馬尼拉?當你有個貴重的器材,你會想寄放在哪裡 ?
如果你想到中國投資,可以,不過得由中國人出資一半,而公司歸你管 。 不過在新加坡,你可以全額投資和管理 。 埃克森美孚將額外投資 40 億美元設廠生産下游産品 。其總裁雷克斯 ・蒂勒森把整個董事局帶到這裡考察 。他邀請我會見董事局是為了什麼 ? 好讓董事局知道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談外籍移民的必要性
「沒有了新移民,人口會逐漸萎縮,經濟步伐不得不放緩 。 這是政府就 2010 年至 2040 年的未來 30 年內,移民政策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與公共開支比率進行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而在同一個時期,新加坡得同時面對三重挑戰:分別是超低生育率、急速老齡化人口、以及成熟飽和的經濟體 。
兩種局面可能發生:
第一種局面是新移民繼續大量湧入,而隨著中國與印度的生活水準提高,趕上了新加坡,這股移民浪潮到了後期幾年也許會放緩也許會放緩 。 每一年都會有不少公民與永久居民移居海外而造成一些人口外流 。但只更繼續適當引入外來移民,就能確保勞動力持續蓬勃,足以讓新加坡繼續維持增長,也會有足夠的年輕人口負起保家衛國重任,同時照顧老齡人口。
第二種局面 : 不再引進新移民 。 勞動力一夜間縮小 ,經濟增長馬上放緩 ,甚至最終陷入負增長狀態,經濟全盤萎縮 。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勞動人口愈發感受到醫療護理及社會服務成本偏高所帶來的壓力 。 有才幹的新加坡人紛紛選擇移民他鄉,尋找更肥沃的綠洲。
一旦受困於如此螺旋式下滑的惡性循環,新加坡也許從此一蹶不振。所以,我們不可能就為要應付一場經濟不景氣或人民的幾句牢騷,而選擇偏離這麼一條經過審慎計算的軌道。」
談新加坡國家的核心價值
「民族國家的古典定義是一個種族 、 一個文化 、 一個宗教 、 一個民族 。 哪些哪些國家具備這匙特質 ? 我會說日本以及中國內陸,還有戰前的德國。可是今天的德國必須接納土耳其人,儘管土耳其人很難融入德國社會,德國人還是被迫給予土耳其社群德國人身分。瑞典被迫收留流亡的難民會不會成為瑞典人 ? 法律上說:是的,他們享有同樣的失業金 、 福利支援 。 只不過,他們始終進不到社會核心圈子 。
我對新加坡人的定義,這也是讓我們與眾不同的特質。那就是:對任何走進來的人,都願意接受他為自家的一份子 。
這也是美國人的概念:你儘管保留你的名字,布熱津斯基、貝盧斯科尼或什麼都好,只要你決定成為我們的一份子,你就是美國人 。我們需要人才,我們願意受。這必須也是新加坡人獨有的特質。
如果沒有這個特性,我們是不是就只能接受長得跟我們一個模樣的人?例如說 , 像我們一樣的中國人 ? 像我們一樣的印度人 ? 假以時日,無論你來自中國、印度、或者其他地方,來到這裡就必定會改變 。 這才是最關鍵的特質 。英語仍會是我們的工作語言,而你可以繼續保留各自的母語 。 母語能力不必比英語強,但如果需要在中國 、 印度 、 馬來西亞 、 印尼等地方做生意,你隨時可以加強自己的母語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