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劉佳祐醫師演講 - 結構治療於傷科的運用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我對傷科是大外行,非常高興今天能有幸請到結構治療科的高手劉佳祐醫師來科上分享,學到許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與想法,開拓了我的視野。


人體不是完全對稱


劉佳祐醫師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 人體並不是完全對稱的,每個人都有優勢側(或稱慣用側),右撇子的右手會比左手來的強壯且發達,日常生活中也更常使用。發達的肌肉力量較大筋膜張力也較強,相對的非慣用側肌肉力量小容易受到另一側張力的牽拉,因而出現緊繃、僵硬、痠痛等症狀。

門診中常看到高低肩、長短腳、甚至脊椎側彎都與此現象有關,當脊椎往另一側偏時,需要考慮慣用側較強的力量,帶動肌肉和骨骼往另一側跑的可能性;除了左右不對稱以外,陽面(伸肌)和陰面(屈肌)相比也比較弱,容易被牽拉而產生緊繃僵硬情形。

針對使用習慣導致的筋膜張力不均,進而影響到骨骼、關節、肌肉位置,單純調整關節會有療效不夠持久的問題;好不容易在治療室調整回來,當病患開始活動又會被不均衡的肌肉力量拉走。

佳祐醫師也提到,人體的立體網狀會自動去嘗試維持結構張力的平衡狀態,儘管右側的肌肉發達,筋膜的張力變大;身體會自動調整整個系統結構,來維持一個身體活動的平衡狀態。

佳祐醫師以氣球舉例,如果有某一個地方的表面張力不平衡並不會馬上破掉,而是其他地方的氣體會來代償,人體也有這樣的自動平衡機制:盡管某處筋膜不平衡,身體仍然想維持平衡,會努力用更淺層或者是深層的結構來代償這個不平衡。

醫師的工作就是努力分辨筋膜位置與張力的差別,辨別輕重緩急與代償現況,在治療骨骼與關節錯位時,同時也需要調整筋膜的張力,甚至鼓勵病患主動鍛鍊另一側的肌肉,以減少兩側筋膜張力的差距。佳祐醫師也當場示範如何調整筋膜張力的手法與針灸處置。


筋膜活動順暢程度


劉佳祐醫師示範針灸手法,解開筋膜僵硬


許多病患會察覺身體某些肌肉特別僵硬,希望醫生能夠幫忙以針灸或推拿的方式軟化肌肉。但肌肉鬆軟通常難以持久,過了兩三天後又開始緊繃;佳祐醫師建議我們除了關注肌肉摸起來硬或是軟,更要注意皮膚跟肌肉肌膜、肌肉與肌肉筋膜間活動時的順暢程度。

肌肉軟硬受到鍛煉程度和推拿治療影響,但是肌肉與皮膚之間,肌肉與肌肉間的筋膜活動順暢度,才是影響關節活動度最大的地方,也是更容易在臨床上準確檢測出來的徵象,筋膜張力甚至會影響到病患的生活,例如失眠不容易入睡常常與後頸部的肌肉緊繃有關。

骨頭和關節的位置是由肌肉力量決定的,而肌肉本身也被結締組織和肌膜所包覆,並且決定位置和放鬆時的張力;全身的肌肉又被皮膚包裹起來,若是皮膚與肌肉之間、肌肉與肌肉彼此在活動時阻力很大,自然肌肉本體也會越來越緊繃。佳祐醫師也現場示範如何檢查皮膚-肌肉間的張力,以及調整回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