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上完新思惟了,當然就是要來寫論文阿!減少寫作心理壓力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小步快跑  系列連發



我在寫第一篇論文的時候也是卡關許久,事後回想發現自己犯的最大一個錯誤,就是覺得第一篇一定要盡善盡美,把所有想要講的事情,想討論的觀點通通放進去,結果就是圖表越放越多、文章越來越大篇,但是也越來越失焦。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寫作卻好像看不到盡頭,意志就越來越消沈。

寫了幾篇論文後,才逐漸了解新思惟上課時講的「系列文章」是什麼意思,一篇文章應該要收斂成一個可以驗證的問題,並且在文章中透過各種研究方法驗證,最後達到一個明確的結論。硬是要塞進多個問題,反而會讓文章看起來面目模糊。

我漸漸養成一個習慣,在寫論文時設立問題分割點,給自己限制在五張圖表裡面,如果內容超過這個數量,就要把多的獨立成下一篇文章的題目。開始這樣的作法後我發現另一個好處,就是審查者也更容易知道我們想要探討的是什麼問題,更能專注在提點研究方法和討論方向,不會有審查者搞不懂「這篇文章到底在寫什麼?」這樣的情形出現。

總之,一篇文章包山包海只會模糊焦點,小步快跑連發系列文才是正解。請不要想著寫曠世鉅著,要練習限縮在一個問題一個結論,把一個發想轉化為系列題材。


由儉入奢  降低壓力



寫論文一定事件壓力很大的事情,特別是你的急須要這一篇文章來升等、畢業、通過評鑑標準時。但通常越是在心中吶喊好想趕快寫完啊!打開電腦越是會先打開 Facebook 或是遊戲畫面,進度反而越來越慢。

我不會跟你分享寫作業前要先沐浴齋戒或是靜坐30分鐘,空出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進行,因為現實世界中我的論文都是在各種壓力與醫院事務交雜中完成的,而遇到評鑑或是研究所忙著畢業的那兩年,卻是我發表論文數最高的兩年,以下分享一些簡單的欺騙自己方法。

第一個心得是永遠從可以機械化完成結果 (result) 和 方法(method) 開始寫,當你把表格畫完統計跑完,整個研究的主要數據應該都已經完成了。而結果就是對照著表格把圖和表中的數據描述一次,並且依照圖表的順序依次排列下來就好。

結果的寫作重點就是不要試圖在結果部分進行任何的討論,當然你在寫的時候一定會冒出且許多非常好的點子,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跳到討論 (discussion) 中去,開始用英文寫你的想法,你應該做的事立刻把腦中想的東西用「中文」快速的寫在另一個文件檔中,等到結果都寫完後,再重新把這些中文的點子整合起來,重新列出討論的每一段要寫什麼。

要這樣做的原因是最快速的完成結果部分,獲得成就感和繼續下去的動力。撰寫討論的部分需要大量的思考,會耗費大量的注意力;如果結果寫到一半就跳過去寫討論,常常會發現卡住的地方,結果越寫越挫折,最後連原本今天可以完成的部分也沒寫完。

另一個原因是如果結果寫到一半就先跳走寫討論,往往會發現寫出來的討論內容東一句西一句,要嘛不斷重複要嘛前後不連貫,因此先將腦中靈光乍現的論點快速寫下來,累積足夠的素材再歸納出幾段重點,一口氣完成才是比較有效率的作法。

除了結果之外,另一個要優先完成的地方就是方法 (method) ,一方面也是因為方法的部分比較好寫,依照做研究的流程從定義研究族群、暴露或治療、收集結果、最後統計分析,順順地寫下來就可以完成;二方面也是利用撰寫方法時重新審視一遍自己的研就,看有沒有定義不清楚或是一開始沒有注意到的地方,能彌補的就趕快補強,不行的也可以先寫起來,放到討論後面的研究限制。

總之,人都是需要完成簡單工作後的虛假成就感,幫助你走過寫論文的漫長道路。


結論



身為臨床醫師的宿命,就是完整的研究和寫作時間非常的稀少,即使有也常常是以犧牲臨床收入或是家庭時間為代價。因此善用各種小技巧讓自己可以寫的開心一點,少一點低潮的空檔,就變成每天寫作的考驗。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苦中作樂,走出自己的學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