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黃心苑教授演講 - 寫研究計畫跟寫論文有什麼不一樣? 演講心得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在連續投稿兩年計畫都槓龜後,很高興能夠聽到黃心苑教授的演講,從審查者的角度來告訴我們,到底要怎樣寫計畫才能得到夢寐以求的經費。

計畫的內容應該要比論文來的更高、更深、更廣,黃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論文就像是專欄文章,用兩三千字講清楚一件事情;投計畫則像寫一本書,目的是把整個研究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論文的目的是讓讀者認同你的看法,接受你的結論;研究計畫則是要展現你對這個題目的瞭解跟思考,提出足夠讓人掏錢出來贊助你的理由。但是,也不是把所有的資料一口氣丟上來湊足四五十頁的內容,別人就應該砸錢給你做研究。相反的,研究計畫大多有頁數的限制。因此了解每個段落應該要寫甚麼,就變成致勝的關鍵。


Introduction



引用文獻時,寫論文要求的是要列出最相關的文獻,並且著重討論前人的結論與研究限制,但寫計畫必須要討論更廣泛的架構,與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獻都應該要納進來,並且討論比較其他研究的統計方法、研究設計、研究族群、方法、工具等等,這可以讓審查者了解你清楚這個領域進展到甚麼程度,也更能強化你這個研究的重要性。

寫研究目的(Aim)時,論文要求的是一句話講出重點,因此很多人在寫計畫時也習慣條列式的把目標1、2、3寫出來。但這樣常常會讓研究失焦,不清楚這幾個目標之間有甚麼關聯。更恰當的做法是應該要解釋清楚:從實際遇到的問題如何歸納成現在的研究題目?研究題目怎樣拆解成子題目?這些子題間有什麼關係?又是如何串聯成整個研究全貌?

要想辦法解釋這個研究對「真實世界」有甚麼幫助,千萬不要只有說「台灣沒做過」就想用跟國外一樣的方法去申請經費,否則就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個題目的地域差異超大,對台灣非常重要。


Method



研究方法是審查者判斷你是不是個「菜鳥」的重要標準,他們會用三個角度來判斷你:

  1. 你的方法真的可以回答問題嗎?你有沒有用正確的名詞定義、測量方法、統計模型,你知不知道這個題目可能的 confounder,  mediator, effective modifier?
  2. 你的方法真的做得出來嗎?你有沒有過分低估研究的困難度?你是不是給出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問卷回收率?訪問接受率?你是不是承諾了一個你自己都收不到的病人數?
  3. 你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作這件事情嗎?你知不知道困難點在哪?你有沒有能力克服?

一定要寫出研究限制跟困難點,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論文,你不寫人家還是猜的到。因此目標應該是要放在讓審查者覺得:我知道有這些限制,我仔細思考過,並且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Excepted result



如果已經有 初步結果 (preliminary result, pilot study) 建議放近來,一是證明你自己拿真金白銀支持了這個研究並且作出成果,就沒辦法用「研究完全不可行」的理由拒絕你;二是現在哪個研究作了多少,有沒有發表或接收補助,都能在 google 或 pubmed 找到。你不講別人也知道,甚至會背上不誠實的罪名。


Summary 



重複強調你的重要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當審查者看完25頁的論文時,保證已經忘記你前幾頁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在講甚麼了,因此在這裡要再次強調這個研究對真實世界有甚麼重要性,幫助審查者回想起來。

應該要在寫完後,再次檢查整篇計畫的一致性,是不是從頭到尾題目和假說變來變去,或是前面跟後面的數字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