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好研究怎麼做》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心得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最近讀了一本很硬的書《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有多硬呢?以下是其中一段比較看得懂得...

在多變項,詮釋與歷史三種研究傳統中,結合理論宣稱和經驗概括,我稱爲探究典範(paradigms of inquiry)。多變項典範和詮釋典範在社會科學裡很普及。歷史典範的地位比較曖昧;有時被認爲結合了其他典範,有時又被認爲獨樹一幟。在任何研究裡,某個典範通常位於論證的「前景」 - 理論與證據的焦點---其他典範則位居「背景」,提供修辭上的可信度,或只是視爲當然。建立諸變項之相關性的多變項論證,通常假設行動者之間存在具有象徵意義的關係,通常也將收集資料的特定歷史脈絡視爲當然;要建立有關行動之象徵意義的詮釋,可能會將歷史過程和潛在的多變項關係視爲當然;而建立一個歷史敘事,則可能預設了事件之間的象徵意義與多變項關係。因此,每個探究典範都從其他典範那裡「借用」。典範的混合極大化了某個論證的有效性宣稱。


對於我這種社會科學門外漢,這種文字完全是天書啊!

不過作者還是盡可能用淺白的解釋和例子,介紹了人文社會科學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變項分析、詮釋研究,以及歷史論證,作者認為社會科學研究不應該壁壘分明的獨尊一家,而是應該盡可能的綜合運用上面三種方法,才能洞悉社會事件的成因。


變項分析



多變項分析大概是最像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希望回答「Y 會隨著 X 改變而一起變化嗎?」這樣的問題。例如國民教育水準提升會讓國民生產毛額上升嗎?都市化集中程度與民主化程度之間有關聯嗎?

其中的 X 我們稱為「獨立變因」,Y 我們稱為「依賴變因」。例如在「男性與女性作的家事不一樣」這句話中,其中男性與女性就是「獨立變因」,而家事就是「依賴變因」。簡單來說就是「依賴變因」依賴著「獨立變因」而轉變。

除了探究兩個變相間的關係,更希望問的是 - 有沒有理論可以解釋這樣的關係呢?維持兩者間的機制是甚麼?這其中通常會出現另外一個「中介變因」,以作為「依賴變因」與「獨立變因」的橋梁。

作者舉的例子是:較富裕的國家更常是民主國家,但富裕不一定是直接導致民主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富裕導致教育程度提高,民眾有更多參予政治的機會;或是富裕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依賴度減少,形成獨立的中產階級而促進民主化。其中的「教育程度」和「中產階級數量」就是可能解釋民主化的「中介變因」。


詮釋研究



詮釋研究通常從訪談當事者開始,研究者不關心大世界的統計數據,反而更關心每一個人是怎麼看待世界。他們常問:「對於這個事件或別人的行為,你的感覺是甚麼?對於你有甚麼意義」。

所以研究者需要深入人群之中,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社會活動對身處其中的人的「意義」。

詮釋研究聽起來很玄,但在會用的人手上卻可以產生強大的力量,甚至發掘出連當事人都不知道的內心秘密。可以參考另一本書的心得 《 觀察的力量 》見微知著的秘訣


歷史論證



與詮釋研究專門著眼於社會上的每個小人物不同,歷史論證則特別著重在探討「大事件」。例如「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太陽花事件」等等。研究者總是在問,到底是甚麼事件導致了社會的巨大轉變?而甚麼樣的社會環境和事態演變,最終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發展?

作者舉例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是一連串社會變化的交會點,包含法國財政危機、菁英階層不滿、農民運動興起,這些事件都有各自的發展軸線,而一旦匯聚在同一個時間點就爆發劇烈的大革命,大革命本身又作為新的時間線起點。

比較不同社會中大事件的發生原因以及演變結果,社會學家就可以找出發展的規律,藉此預測下一次事件的走向。


心得



最近幾年生醫領域一直提倡「轉譯醫學」,希望把微觀的分生、細胞、機轉研究,結合巨觀的人體試驗與公衛研究。讀完這本書才發現社會科學其實也有不同層次的整合,空間上小到每個人心中的詮釋研究,大到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經濟數據;時間上小到每個人對當下處境的感受,大到橫跨數百年的社會演變。要做更貼近真相的研究都需要整合各種方法,才能夠見樹又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