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父母家的斷捨離》心得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這本書是作者山下英子的另一本《斷捨離》系列作品,但是要整理父母家裡的雜物,並不像斷捨離自己房間這麼簡單,過程中會碰到極大的阻礙、父母的不諒解,甚至引發家庭革命。


從不強迫開始



不管是斷捨離或是其他的整理方法,直接開口要求父母「整理家裡」、「丟棄廢物」絕對是最沒有效的方法,擺出責備的態度無法讓任何人做任何事,通常只會得到反效果。

因此,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捨棄責備的想法,停止命令父母、也不要自己主動晚起袖子來作。斷捨離不是「知道」與「傳遞」的事情,是自己要「做」的事。斷捨離不是單純的整理術,是從「內在」改變當事者意識的行爲療法,唯有活動自己的身體,才能感受箇中滋味。

因此,首先你一定要親身實踐斷捨離,充分感受那種愉快的感覺,這一點十分重要。無論是父母或任何人,要求對方做自己覺得不快樂的事情,絕對不可能成功。

只要自己開心享受斷捨離,就能影響並改變母。當孩子不再責備父母,父母的態度就會軟化。當孩子與父母站在一起,父母也深刻感受到這一點,心房自然敞開。當囤積狂明白「自己不再受到責備」,才有可能開始主動實踐斷捨離。


整理環境也整理內心



作者認爲若是思想、感情、觀念等「看不見的世界」發生混亂,就會顯現在「看得見的世界」裡,於是產生了囤積雜物的房間;相反的,堆置的雜物也會讓自己停止思考,陷入愛與憤怒互相矛盾的複雜情緒裡。因此,雜亂房間與雜亂的內心會彼此增強,這也就是為甚麼要求囤積狂整理房間都會失敗的原因。

人不會因爲整理東西而受阻,人都是因爲無法整理自己的內在,例如思想感情與觀念的束縛,才會囤積雜物,再從無法整理雜物,進階到無法丟棄雜物。當「看不見的世界」越混亂,也就是當我們不再思考,不再感受,思緒混亂,累積大量情緒時,我們就會喪失對物品感到開心或厭煩的感覺。

若從斷捨離的觀點來看,當一個人總是在人生的重要時刻,放棄自主選擇權與決定權,最後就會成爲囤積狂。長期待在混濁的居住空間,人生便會停滯不前。那些囤積,散亂在家中各處的雜物,正是囤積狂停止行動,放棄自己人生的鐵證。

當你找回自主選擇權與決定權,就能找回正常的感覺,開始對堆置的雜物感到質疑,自然就能丟掉多餘雜物。若能從斷捨離的觀點開始整理房子,就能揮別纏繞在居住空間與人生裡的渾沌和停滯。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過度忽視自己,不珍惜自己,就會察覺雜物亂放導致的混亂情緒,進而主動終結亂象。這就是找回自尊的過程。若能察覺自己無意識,不自覺的觀念束縛,即可發現自己過去囤積雜物的原因,再也不想看到雜亂不堪的家裡。

當這個自覺過程進行得越來越順利,就能從全新觀點看待原本停滯不前的人際關係,與自我人生的新課題。你不只能珍惜自己,還能拋開對父母的期待,接受他人並尊重他人。


心得



斷捨離對我最大的啟發是,整理並不是把東西都歸位就好,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這件東西的存在對現在的我有沒有幫助?」,以及「現在的我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而其中最重要的重點是「現在」和「我」,不管未來是否有用,或是過去是否曾經很重要,只有把視角拉回「現在的自己」,才能夠真正的提升當下的生活品質,捨棄不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