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不平等的審判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不平等的審判 》由美國法律系教授 亞當・班福拉多 (Adam Benforado) 著作,從科學的角度揭示法律調查與判決中,心理因素對決策的影響、以及可能會出錯的環節。

作者呼籲基於實際的行為研究,重新建立審判的程序與原則。他認為對司法公正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於刻意的犯罪,而是未被正視的心理誤導。他說:「正義的主要敵人不是幾個心胸狹窄的警察 、腦袋不靈光的陪審員、或是自我本位的法官做出了貪污腐敗的事。」

「正義的主要敵人就在我們的心中 。」



同樣事實,不同講法天差地別


維持法律公正性很重要的是保持一致性,相同的證據應該通往一致的判決,不會左右搖擺不定。法庭應該客觀的評估所有的證據,並作出理性且一致的判斷。但是心理實驗發現:即使是同樣的事實,單純換個方式講,判斷就會大大不同。

研究者請兩組經驗豐富的法醫,判定是否釋放一位有暴力史的精神病患。兩組都獲得了一份由權威心理學家所提供的評估報告,兩組報告間唯一的差異只在描述再犯危險的方式:
  1. 第一份報告用 機率 來表達可能的風險:「與他情況類似的病患,預估有百分之二十的可能性做出暴力的行為。」 
  2. 第二份報告則以 相對頻率 來表達可能的風險:「在每一百位與他情況類似的病患中,預估有二十位會做出暴力行為。

兩者傳達的資訊完全一樣,也都不難理解,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兩種報告應該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沒想到這小小的差異卻對判決產生巨大的影響:依據「相對頻率」表示的危險的報告,作出繼續監禁的機會是用 「機率」 表示的兩倍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用機率的表達會讓方式人們對未來的危險性帶著較疏遠的想像,但如果以相對頻率表示,人們就會立刻想到「一個發狂後殺了人的傢伙」,而這個強烈的想像會讓他們高估實際上的威脅 。 

這種對於「案例」,比對「機率」更敏感的現象已經被廣泛的使用:如果想要通過加重刑期的新法案,告訴立法者一個真實的受害者故事,比告訴他「從統計學上來說,這可以拯救上千條性命」更有說服力。

著名的 《梅根法案》,是美國性犯罪者資訊公開法的俗稱,規定政府必須要建立性親和騷擾兒童罪犯的檔案,並且公開在網際網路上供民眾查詢,且必須知會有性侵前科者入住的社區。就是因為一位小女孩遭到性侵並殺害,導致社會群情激憤而通過,並且以受害者命名 。

人的大腦是極有效的決策工具,但也容易受到已知的思考慣性誘導,幸好快速進步的科技已經可以提供許多的優勢,幫助人腦作出更理性的決定。

全景攝影幫助記憶


實證研究已經發現,在緊張萬分的逮捕行動當中,警察對於現場的記憶會受到現制,且容易受到詢問方式的誘導,因此紐約警察局 (New York Police Department, NYPD) 已經開始採用全景照相技術,在執行勤務時及時拍下周邊的細節,即使如下圖裡這麼混亂的房間,也可以在事後詳盡的還原現場狀況。

逮捕嫌犯時的全景照相清楚還原現場/資料來源 New York Police Department


犯罪地圖強化直覺


警察巡邏時常常依賴「直覺」去決定要不要盤查某人,或是進入房屋調查時應該採取何種態度。直覺是所有警察珍視的能力,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直覺容易有錯誤、且可能讓警察作出錯誤的判斷。

與其抑制警察的直覺反應,紐約市警局發現利用手機 App 來強化它效果更好。警方開發了一款犯罪地圖APP,讓員警的手機可以直接連接警查局、交通局的資料庫,以前警察在搜索一間房屋時,只能憑印象和直覺約略的判斷這個地區的危險狀況,現在打開手機就可以直接了解附近的犯罪情形,住民是否有前科紀錄。

陪審專家避免誤導


在美國法庭中,由公民組成的陪審團決定被告有罪無罪。因此陪審團的成員組成和背景,對案件的判決會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了保持公正,雙方的律師都有權力在開庭審理前,剃除可能對己方不利的陪審團成員。然而,這個機制卻往往被不當利用,變成排除自己不想要的人選,只留下偏向一邊、或是容易被法庭話術操縱的成員。

甚至還興起了一個產業,專門聘請法律與心理學專家來協助篩選陪審團員,以求得最大的勝算,而且收費高昂。在電影《失控的陪審團》中,就詳盡的描述選擇的過程,已經進化到非常縝密且商業化的模式。


電影《失控的陪審團》預告片

作者建議法庭應該常態設置專家小組,專門負責協助篩選陪審團員,並檢驗雙方的證詞是否有可能被誤導。而且這個獨立專家小組應該由雙方共同出資,並且將費用併入正常法庭開銷的一部分。

大腦的生理結構導致了思考的不理性漏洞,與其忽略他們假裝審判是絕對公平的,不如正視問題,善用已經研究出的科學證據來協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