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星際效應電影書 - 夠真實,所以夢幻


作者:林舜穀 (Shun-Ku Lin, MD)


星際效應是近幾年最令人震撼的太空科幻片之一,弘大又詭譎的黑洞畫面,離奇的重力溝通方式,以及多維時空的互相交錯,呈現出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奇異宇宙世界,但讀完這本電影書我才瞭解,讓片中畫面如此離奇夢幻的秘訣,竟是嚴格遵循真實的物理定律!

科學家不再指手劃腳  而是深度參與


這部電影有一位很特別執行製作 - 基普 • 索恩,他不是電影圈內人,而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宇宙物理學家。基普不僅在構想、編劇、拍攝、後製階段都深度參與電影團隊。

正如同導演克里斯多福  •  諾蘭所說:「他不認為自己在扮演科學警察的角色,而是劇情和敘事的偕同創作人。」 他不只提供知識,更親自用自己的物理知識推導出數學式,更實際模擬給特效團隊看真實世界中的宇宙長的是什麼樣子。連片中出現在黑板上的物理公式,也全都是他為了電影所設想發展的真實理論。

在籌畫電影的最初階段,基普 • 索恩就堅持兩個原則:
  1. 片中不得有任何劇情或畫面違反已經確立的物理定律,或違背已知的宇宙知識。
  2. 影片裡對所有未知的物理定律和宇宙想像都必須根源於現實科學,而且必須要經科學家審查認為不無可能。

這兩個聽起來像 Disconery 頻道拍攝準則的規定,卻引導出了所有的電影精彩畫面。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物理學界已經對黑洞有許多的了解。包括黑洞對時空的扭曲效應,遠方光線經過黑洞時會如何彎曲等等,都已經有詳細的公式描述。

但用在電影特效又是另外一件事。首先是要產生出 IMAX 等級的電腦模擬畫面,因為過去的模擬公式遠遠不夠細緻,接下來是模擬電影中種不同鏡頭的角度 (主角們的角度、遠景的角度、接近到快要掉進黑洞時的角度都會隨著距離跟相對速度而有不同),最後還有不同光源 (遠方的星星或黑洞附近的雲系) 在通過黑洞時的面積、方向改變。

基普 • 索恩從頭開始建構整套用於電影模擬的公式,發展出不同攝影角度、不同黑洞設定下的各種模擬狀況,不只拍出了電影中的偉大畫面,也讓他對自己原本已經非常熟悉的領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電影不只把他用數學思考了幾十年的想法真實的呈現出來,甚至引領他更深入的發現未知的理論。

追求「合理性」  反而容易被經驗侷限


看過電影的人一定對片中的的巨大黑洞  「巨人 (Giant) 」 印象深刻,這個黑洞與過去的電影所見大不相同,過去的黑洞電影的表現手法,大都受到「黑洞」這個詞彙的影響,一定會出現一個漆黑的深洞,不斷的吞噬周圍所有的星辰,主角的太空船在被吸進去之前承受巨大的壓力,在千鈞一髮之際打敗大魔王逃出生天。

電影中炫麗奪目的黑洞,根據真實的重力透鏡效應科學理論所模擬出來
不管是電影或小說,處理故事和畫面都一定要顧及「合理性」,甚至對虛構的科幻電影更為重要。合理性讓觀眾可以進入故事的情境當中,跟隨著劇情一起往下走。但所謂的 「合理性」事實上是由日常生活經驗所定義的。

因此,在處理像 「黑洞 (Black hole)」這樣不熟悉的題目時,電影美編跟導演了解的越少,越只能依賴字面上的解釋或是從身邊的經驗去想像:既然叫黑洞那一定是一個黑色的  「洞」,既然有很強大的重力會吸入所有的東西,那身邊最接近的就是漩渦了。

因此一個 「在滿天星空背景下,不斷吸入氣體的深黑色大洞」,這樣的形象就確立了。由於上述的想像也大體符合觀眾由字面所推想的黑洞樣貌,因此觀眾的接受度自然也很高。

大自然中的漩渦,是我們經驗世界中最接近黑洞的東西,常常就被直接代用

但是真實世界中的黑洞完全不是依賴人的 「合理化」 而存在的,他們只為物理定律服務。所以可以看到黑洞跟蟲洞都不是 「洞」,而是一顆黑色的星體;而且黑洞不但不黑,而且因為圍繞它的各種物質快速移動,互相摩擦而發出耀眼的亮光,甚至因為強烈的重力扭曲光線,而呈現如電影中這樣光彩炫麗的樣貌;蟲洞則因為映射出遠方的星系而變得像是占卜用的水晶球。

許多我們以為的 「合理」 ,其實只是我們從狹小經驗中引出的 「偏見」,真實世界往往比我們能想像的更離奇、更驚人。不預設甚麼是 「合理的」,對所有的現象抱持開放的態度,才能看見真正精采的世界真相。